陈式太极拳入门知识

作者:冯志强

摘自:《陈式太极——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刊(创刊号)》

太极无极而生,太极两仪,阴阳之母,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万物皆分阴阳,天地是大阴阳,人身是小阴阳,清气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降者为地。以人而言,清气上升入脑者为天,浊气下降入足者为地。就太极拳而论:虚实、开合、刚柔,屈伸,纵放,顺逆缠丝,呼吸,动静皆为阴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济太极为真,不可偏离方懂其中之奥妙。且勿满足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阴阳不懂太极不明。无极空洞无一物。无极主静、静极生动,动则开静则合。阴阳开合即为拳经。

太极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久练无极生太极,可培殖本元,又可防病保健,两腿增力,周身轻灵。无极要求呼吸细长均匀,以不憋气为主。一呼百脉皆开,一吸百脉皆合。吐故纳新,充实五脏,加速血液之循环,增加脏腑功能,细胞旺盈,经络畅通,加强了新陈代谢,达到了祛病延年之目的。任何内功都离不开静养之桩功,就是上阵交锋也要心静不乱,心静则胜,心乱则败。练拳也要心静专一,静为养,静养精力充沛,全身细胞旺盛。心思动,动则太极生,此即练拳之基础知识。

太极拳处处分阴阳,不可双重。初学要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气以静养而无害,中正不偏,头顶至裆要正,即百会、会阴一线穿。此为中气线。动作时要连绵不断,一式练完一式接,由起式到收式,一气呵成。所谓一气呵成,即是精、气、神、意念,贯通不可散。就可保持了动中求静的作用。内外合一,周身相随,缠绕诸靠心身一家,即可达到一粒混元气也。力发一点,点点透骨。阴阳开合,开则俱开,精神意念、动作,连汗毛孔都想开。合则俱合,合到丹田处。从拳架来讲,开合不要过,无过无不及,以意气运动为主,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勿用力求,用力则滞,滞则不通,滞则不活。各关节不可直,直则断。阴阳虚实处处体现运劲如抽丝,转换要螺旋缠绕,胸腹要折叠运化。习拳要求稳,求功心急,就会欲速则不达。求速性急,心不静太极不太和,导致气血不畅,太极处处以养为本,不养则伤,如:养气、养神、养性、养心、生活规律等……。久练即可做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妙境。习拳不知养,到老也不长;习拳无有功,到老一场空。无极是静中生动,练拳是动中求静。心静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发力成一点。卧、坐站、练都要求做到心静,此即内家拳功之理。练拳时要慢练为养,快练为伤。坚持练习百炼成钢。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精灵之性要相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要警觉,练拳时要柔而不刚,硬而不僵,外柔内刚。旋转关节要活。裆中要圆,胯要开,腰要松,头要领。欲上先下,欲左先右,要意气运动,不要力气运动。意气君,骨肉臣,贵在精神。从劲来讲:年轻者宜练明劲,中年者宜练暗劲,老年者宜练化劲。一是练功的过程,二是自然的转化,各家拳种俱是如此。

陈式太极拳分一、二两路。一路是基础拳,动作慢,练拳有桩功,以身带手,起手足,通于背,行于手,主宰于腰,说明腰的重要。慢炼即是活桩功。二路在一路拳内劲充足的基础上练习闪、展、腾、挪的快速进攻的技击方法。二路是以手带身。一路无基础,二路很难打出威力来。二路虽然猛烈,但不僵硬,它是把内气松放出来的,并非拙力。而是舒展大方的弹簧爆发力,坚不可摧。俗话说:一身备五弓,炼成弹簧力,天下谁能敌。弹簧力即是:弹抖力。

《陈式太极》创刊号祝刊词

作者:雷慕尼

摘自:《陈式太极——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刊(创刊号)》

拳               乍圆乍方,

太极,             绵绵意不断,

拳               节节须贯串。

阴阳,             轻灵勿失沉着,

知轻重,            松柔岂忘坚刚,

分实虚。            螺旋缠绕其为典,

一开一合,           中气浩然乃是经。

太极拳歌

作者:顾留馨

摘自:《陈式太极——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刊(创刊号)》

太极分阴阳,柔刚虚实全;松柔含棚劲,弧形走螺旋。

内外须六合,行气周身遍;任督与带冲,流畅复腾然。

背臀?膝脚,掌拳腕肘肩;躯干四肢劲,发动在腰间。

敷盖对吞诀,十年仔细研;搭手轻飘去,友谊技新鲜。

内劲何灵敏,筑基在随粘;功深能脱化,开合一瞬兼。

浑然太极拳,代有才人传,用意终何在?祛病与延年。

注:近作《太极拳歌》,书赠日本友人供验证。一九八四年八月顾留馨于上海

雷慕尼小传

雷慕尼,湖北省武昌人,生于1911年,故于1986年,享年七十有五。他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顾问,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

田京苗老师(左)与雷慕尼老师(右)合影

雷慕尼早年生活坎坷,3岁丧父,16岁失母,多年随伯父生活。由于幼孤加上生活多揣致使他少年时便身体虚弱,后来更罹患当时人们畏为绝症的肺结核病,经常吐血,多时达到半痰盂。伯父见他身体如此虚弱便建议他弃文习武。生性好静不喜运动的雷慕尼至此万般无奈,才去投师学艺,开始了他的习武生涯。

学艺之初,雷慕尼拜当地大洪拳名家杨秀亭学习大洪拳。雷慕尼虽然勤勉用功但终归性格使然,兴趣了了,以至最终没有窥其门径,学到杨老师高超的外家技艺。此后他又跟随耿小山老师及同乡张鸿逵学习杨式太极拳。由于太极拳动静相宜,拳入易理,激起了雷慕尼极大的兴趣,至此才算真正跨入武门。

1928年雷慕尼来到北京,进入了当时汇集北京众多武林高手的“北京国术馆”,并在国术馆高级训练班学习。他先后从师国术馆馆长许禹生学习太极拳、随刘采臣学习形意、随廖实秋学习劈挂、随许子先学习通臂、随宫润田学习擒拿、随吴彦青学习岳氏散手,并学习各种器械。在这期间,雷慕尼还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时任中州会馆教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的陈发科先生。开始和陈发科先生学习陈式太极拳。并终于1932年春被陈发科先生收为入室弟子。在陈发科先生的悉心指导下,雷慕尼功夫日益精进,尽得陈发科先生真传。在陈发科先生所传授的诸般技艺中雷慕尼尤在功架上下了超常的心力与功夫研练,他的走架意、气、形、神浑然一体,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发劲处崩弹冷脆,转换处缠绕连绵。到晚年雷慕尼的拳架更达到了动静自然,随心所欲的境界。

雷慕尼不仅在陈发科处学到精深武艺,更以陈先生为人作为心中的表率。陈发科老师为人诚笃,亟尚武德修养。当时他住在骡马市中州会馆东馆,在其中三间西屋开场授徒。每当学习开始之前,陈发科总要先以武德训勉,强调要尊师敬友、品行端正,不要好勇斗狠、目中无人。对于陈发科先生的训勉雷慕尼铭记于心,而这一切更对他以后的习武授徒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雷慕尼不仅善武而且知文。他酷爱书法金石并有很高造诣。在抗战胜利后雷慕尼在武昌开办金石书画社“石馨斋”,闻名一方。但时处乱世,而雷慕尼为人刚正笃厚,虽有精湛技艺但生活仍难以为继,不免四处奔波,最终于解放后辗转定居北京以教拳为生。1954年雷慕尼在恩师陈发科创办的首都武术社任教,后于1961年,被北京西城区体委安排到月坛公园、景山公园设点教拳。并在同年当选为北京市武协委员。但好景不长,随着1966年动乱突起,雷慕尼饱受冲击,不能再以教拳为生。身界六旬的老人为养家糊口却要从事各种重体力劳动。他在积水潭游泳场当过临时工,在街道上挖过电缆沟、运过煤、拆过城墙,挖过防空洞……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文革末期,在1973年才被体委想起并安排在在体委负责传达室。虽然境遇凄惨但雷慕尼淡然处之从未中断过太极拳的研练。直到1974年他才得以重操拳师旧业,继续在月坛等处教拳授业。雷慕尼为人生性笃厚热诚,虚怀若谷,不事张扬。授拳时雷慕尼不厌其烦有问必答,每个动作反复演示讲解亲自示范,颇具其师陈发科先生遗范。向他求教者甚众。其中较突出者有全国武术选拔赛北京冠军、现武术六段、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理事田京苗,全国武术冠军戈春燕等,在他的学生中还有许多海外人士,其中犹以日本人江泽一雅多有所成。

雷慕尼晚年在授拳的同时整理一生所学以陈式太极拳一二路为基础创编了陈式太极拳三十三式并著书,其中转承开合,刚柔相济,脚踏四隅,拳打卧牛之地,既继承了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又博采众家之长。但可惜这套拳得其所传者甚少。虽在雷慕尼过世后得以出版,而至今几不可闻。

我站韩国籍学员柳时诂荣获第六届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男子传统陈式太极拳-金牌

2005年8月22日,我站韩国籍学员柳时诂,在北京市石景山体育馆参加第六届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并荣获男子传统陈式太极拳金牌。

田京苗老师(左)及柳时诂(右)在石景山体育馆合影

田京苗老师(左)及柳时诂(右)在石景山体育馆合影

本站韩国籍学员柳时诂荣获金牌

`